close

多年前在公視看到這部影片,感動至今~

歷經無數次失敗與挫折

到底需要多大的信念?

才能持續不間斷地付出

台灣有許多默默為生態、為社會付出的人

能與他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~真好

將來,也該輪到自己為這個世界付出

影片最後,郭教練說:

「潛到水底才知道,集體成群的魚類,不會攻擊人類,反而會主動親近人類,

不像人類傷害海洋,魚類的反應真的很令人感動,也令人值得好好省思」

 
 
 

「產房」:一段海洋與人的美麗篇章

作者:柯金源(「產房」紀錄片導演)

台灣島位處太平洋的西緣,雖然四面環海,但受限於早期的政治因素,居住在島上的人,幾乎成為陸封的子民,當政治解嚴與社會型態大幅轉變之後,人們重臨大海之際,卻發現海洋環境已滿目瘡痍。「產房」紀錄片所要紀述的,正是在人們親臨海洋、發現問題、檢討反省、動手實踐的動人歷程。

2007年2月9日,星期五晚間10點,公共電視「紀錄觀點」節目,「產房」海洋保育紀錄片將要首播。製作這一部紀錄片的因緣,要回溯到1993年,與海洋工作者郭道仁教練,一起拍攝海洋生態節目的時期。郭教練平時的工作項目,是以潛水教學與水中攝影工作為主。而近幾年來,郭教練的生活與工作重心,已逐漸移向海洋生態復育。

在1997年間,郭教練到馬來西亞潛水的時候,看到當地民眾以簡單的椰子葉做成浮魚礁,吸引許多頭足類的軟絲聚集產卵。郭教練受到椰子礁的啟發之後,也號召一群海洋志工,嘗試一些容易取得的自然質材,想在東北角金沙灣附近海域,複製一個魚類資源復育、學術研究、生態潛水觀光的海灣。郭道仁在東北角獨立打造第一座軟絲仔海底社區。(攝影:柯金源)

經過2年的實驗,郭教練最後是以細桂竹來模擬大型海藻的樣態,終於獲得軟絲的青睞。我就從2000年4月,開始紀錄郭教練的生態復育工作與海洋生活,一直到2006年12月,軟絲族群復育實驗,先後獲得國內外海洋生態學者的贊賞之後,與海洋志工共同孕育的「產房」紀錄片,才得以正式孵出。

海洋環境保育工作者郭道仁,所帶領的保育團隊,在東北角獨立打造了第一座結合復育、研究、教育、觀光與產業價值的海底社區。但期間所付出的心血與挫敗、衝突,外界幾乎一無所知,在漁民歡慶豐收的同時,「竹叢產房」的技術與觀念,以及這一群傻子的心情故事,值得被紀錄。

郭道仁的軟絲仔復育工作,除了提供軟絲仔產卵、棲息覓食,並增加族群量以外,更協助學術單位研究與記錄相關的生態,也同時建構一座「活化多元」的海洋生態環境體系,重現往日迴游性魚類,臨岸悠游的美麗景況。

鍾文松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班期間,為了研究海水溫度、鹽度以及光照週期對於軟絲仔之生活史的影響,經常跟隨郭道仁到海底觀察軟絲仔的生態行為,同時也在郭道仁的協助之下,從竹叢魚礁上,採集軟絲仔的卵串進行實驗,長期以來,學術界在測定軟絲仔的年齡,大都以平衡石的胚胎輪作依據,1個紋路輪是1天,但鍾文松經過2年的實驗研究比對,從幾千個樣本中,得到一個結論,1個紋路輪的生成時間是2至3天,這個重大發現,對於頭足類生態的了解,往前推進了一大步,郭道仁與義工們的努力,在學術領域也立下汗馬功勞。

在漁民歡慶豐收的同時,郭道仁的「竹叢產房」的技術與觀念,以及這一群傻子的心情故事,值得被紀錄。(攝影:柯金源)另一方面,近10-20年來,漁業主管部門,為了復育海洋漁業資源,投入相當多的人力、物力,如大量投放不同形式的人工魚礁、魚苗放流、劃設海洋資源保護區、實施禁魚期等等,因為投資成本超高,經濟效益也不易評估,有褒有貶,評價不一。

當媒體大力讚揚海洋義工,以最簡單、成本最低、最環保、效益最高的桂竹叢或銀合歡樹枝,為軟絲仔成功建造產房魚礁之後,主管漁業的公部門,認為從事任何海洋實驗之前,都應該事先申請,如果沒有遵守相關法令,將依法開罰。沒想到政府做不好,民間自己主動幫忙,還被當作在搶風采,頓時讓義工們氣結。

不過,近7年來,與海洋志工們共同經歷許多美好的時光與工作點滴,從台灣四周海岸、主要離島,甚至南中國海的島嶼,都有我們共同見證的經驗。重新檢視紀錄影片裡的記憶,海洋的美麗與哀愁,保育工作歷程的辛酸,一幕幕再現,軟絲悠然舞動的身影,彷彿是信任的邀請,這是盡心守護海洋之後,水族們佈施的恩惠。

本文轉仔自「山海經典」部落格。

海洋照片請連結「flickr」網站之紀錄片照片網頁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F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